[黑盒子計畫-偏移點]
BLACK BOX Project: Parallax Point
2011/7/9 ~ 2011/7/24
策展人:郭信輝
Curator: KUO,Hsin-Hui
參展藝術家 Participated Artist:
王又安 林映雯 吳玉麗 盂施甫 馬維元 郭信輝 張徐展
展覽開幕 Exhibition Opening
2011/07/09(Sat)14:30
藝術家座談 Artist Talk
2011/07/09(Sat)15:00
與談人:袁廣鳴 (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助理教授)
王柏偉 (德國Witten/Herdecke大學文化系社會學博士候選人)
黑盒子一詞來自於二十世紀中期研發出的飛行紀錄器的俗稱,用以紀錄飛機航行中的各式物理數據以及飛航人員之間的對話,讓意外發生時,事後的非在場者能夠得到當時的遺留資訊。
這個計畫以黑盒子為名,顯示了當代社會中,由“專業技術” “理性的絕對正當性”所主導的各式各樣的執行過程,在其中我們都只能經驗被設定過的外殼以及操作界面,而這些不建議過度追問的介面中其實限制了許多使用上的可能。
而副標題,偏移(Parallax) ,原指攝影機觀景窗與實際所攝圖像之間的知覺差距,在這裡意指對於既有結果的蓄意脫逃與觀念落差,以幾何學上旅行飛機的軌跡偏移點作為出發, 開啟觀者對於作品偏移點的各自想像, 三位作者在本次展覽中各自建立對於常識(類比於運動操作者的企圖)的想像, 如何對既有的觀念運動過程做出扭轉以及突擊, 相對於傳統現代主義式的對於操作者的單向質疑, 我們更關心如何對既有現象進行突襲式的介入, 進行以天空為背景的華麗奇觀建構。
一場經典的乘機旅程包含了對旅行投射的期待與想像,同時也包含了對乘機過程想像過程『毫無意外』的匱乏。黑盒子計畫的首部曲以偏移為名,解構了關於物體運動的起點與終點,並在形態上以碎片遺骸解除了一個完美(機體)完成品的可辨符號,於是班機不再只是抵達終點的目的性工具(夾帶著大量資本介入的誘人外表),還開啓了途中種種偏離軌跡的可能。
本計畫的目的,並不在於改變現實中的結構,而在於開展出表象之外的想像可能。藉此,我們得以假想出種種二元對立的各式場域。其中包含:空間性的/真空 (Spatial/ Void) , 或是意識上的清醒/ 失神(Awake/ Syncope) 等等。
主辦單位:臺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學系 , 台灣攝影博物館
指導單位: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
空間贊助: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